1920_300px;
新聞中心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>新聞中心>行業(yè)動態(tài)
勒住房地產“野馬”的三大韁繩
來源:中國經濟周刊 編輯:中國經濟周刊 更新于:2019/10/8 12:18:51 閱讀:

10月8日,央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調整新規(guī)正式施行。中國的房貸利率將從“政策利率上浮”轉向“5年期加點”的模式。這意味著我國樓市利率與實體經濟利率完全脫鉤。

就在今年9月份,貸款市場報價利率(LPR)公布。我們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9月份一年期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為4.2%,較上月降低5個基點;5年期以上則為4.85%,與上月保持一致。由于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是實體經濟貸款的參考利率,而5年期以上的貸款利率則主要為房貸參考利率,因此,以上數據展示出了我國對于樓市定向加息、對于實體經濟定向降息的運作與趨勢。這一做法,不但可以擺脫房地產對于中國貨幣政策的掣肘作用,而且,也可以抵消一些城市首套房貸依然在打折的做法,使得它們與全國各地的房貸利率不會有太多偏差。這種新模式最有效的一點就是,由于實體經濟和樓市利率是“雙軌制”利率模式,所以,即使未來實施貨幣寬松,房貸利率依然可能維持高位,從而改變之前那種事與愿違的窘境:即實施貨幣寬松和降準降息政策后,大量資金流入樓市,而實體經濟依然資金匱乏。

長期以來,盡管每年各地出臺數百項房地產業(yè)的調控新規(guī),也依然控制不住房價,樓市一再擠壓實體經濟的資金,有如“脫韁之野馬”。上述LPR這個貸款新模式,可視為勒住房地產“野馬”的第一條韁繩。

勒住房地產“野馬”的第二條韁繩是,“房屋網簽備案全國聯(lián)網”措施已經正式啟動,這涉及全國150多個城市。此前,中國已經實現(xiàn)房貸全國聯(lián)網,不動產統(tǒng)一登記,住房信息全國聯(lián)網。這一次的網簽備案全國聯(lián)網,可謂做到了房產透明化的最后一環(huán)。該系統(tǒng)實施后,我國的住房交易將全部進入全國的監(jiān)控體系之中。屆時,監(jiān)管部門將會有效地掌握每一個城市的房屋成交信息,而每一個購房者在不同城市之間的投資房產信息也將會一目了然。這將使得房產者的持有情況,變得完全透明化;也為將來房地產稅的開征掃除技術障礙。這對未來炒房客的圍堵,也將不會存在太多的困難。

勒住房地產“野馬”的第三條韁繩是,2019年8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的《關于修改土地管理法、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決定》。該決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。首先,新土地管理法的通過,標志著集體土地獲得了直接入市的資格,原來實施國有土地統(tǒng)一供應的格局被徹底改變。當然,這次批準入市的土地為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,并不包括影響面最大的住宅用地,本次的土地只能用于工業(yè)和商業(yè)用途。即使如此,這也會增加工業(yè)和商業(yè)用地的土地供應量,在增加供給的同時也減少了工業(yè)和商業(yè)用地的土地成本,以及有效地降低廠房、商鋪的租金。其次,在宅基地的新規(guī)中,對于退出宅基地的農民,放寬了他們進城落戶的條件,為“推動1億人口進城落戶”掃清了障礙,也騰出了一些可供開發(fā)的宅基地。

不難看出,三大措施的陸續(xù)出臺,都是著眼于房地產的未來。新的房貸利率,為樓市的定向調控設計出了可行的利率空間;房屋備案網簽互聯(lián)網系統(tǒng),使得樓市更加透明,從而讓投機炒房的空間變得狹小,也為以后開征房地產稅鋪平了技術道路;集體土地入市與宅基地的新規(guī)實施,為我國各大城市提供更多的土地供應來源。

從歷史上看,20世紀是世界經濟快速發(fā)展的100年,其中,房地產業(yè)的興盛,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和因素。然而,一些國家和地區(qū)也曾因為出現(xiàn)房地產泡沫而導致經濟滑坡乃至衰退。最驚心動魄的三次房地產泡沫是:1926年發(fā)生在美國,間接地引發(fā)了上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;1991年發(fā)生在日本,成為長達18年經濟不景氣的重要原因之一;1997年發(fā)生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我國的香港,以致形成亞洲金融危機。

值得慶幸的是,我們認識到了房地產對于經濟發(fā)展的正面意義,也意識到了房地產對于經濟和社會的負面影響。更為重要的是,經過長期的探索,我們逐漸找到了控制房地產破壞經濟的良方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蘭州總部
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(qū)天水北路萬達廣場寫字樓
電話:0931-8362799
郵編:730000
徽縣分公司
地址:甘肅隴南市徽縣銀杏鄉(xiāng)高墻村泓盛公司辦公樓
電話:0939-7523899
郵編:742300
108_133px;
108_133px;
© 甘肅懋達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隴ICP備19004056號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3453號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3453號